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再到「汽車機器人」,這短短幾年間,汽車的形態、用法以及駕馭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屏互動、語音、自動駕駛、第二起居室、有溫度的智能助手,很多人類對于未來汽車的想象正在逐漸化為現實。
一年前,百度決定自己造車,并拉來了國產汽車佼佼者吉利汽車來負責傳統制造及供應鏈部分,百度則在智能駕駛以及汽車智能化 AI 技術和產品體驗上做更多的創新嘗試。
這才有了集度汽車,而且,從一開始,集度就立志打造一款「汽車機器人」,一款在產品形態以及產品體驗上都有顛覆式創新的智能電動汽車。
這款「汽車機器人」具備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可自主移動;而且,可以與人進行自然的交流,是一個貼心的智能伙伴;此外,基于 AI 和大數據技術,這款「汽車機器人」將具備持續自我學習和進化的能力。
集度過去一年是掐著日子過的,每一天都在進行量產倒計時。
目前團隊人員已經破千,并在持續的融錢;在研發上,集度不斷吸納全球領先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汽車機器人」的開發正在快速推進。
這一年,集度用不同于傳統汽車的開發模式,借助軟硬件解耦,將智能化的軟件、車輛電子電氣架構以及整車車身、底盤等硬件的開發拆分開,實現雙軌并行,甚至將智能化的軟件系統開發前置,以此提升研發效率。
根據集度汽車數字產品項目負責人潘云鵬的說法,他們的自動駕駛軟件開發前置了 15-18 個月的時間,他表示,這給到一個更多的提前量來保障和驗證軟件安全。潘云鵬表示,他們先開發汽車機器人的「大腦」,然后再為這個大腦打造一個高品質的「軀體」。
其中,「大腦」部分,集度將吸收百度在自動駕駛以及智能座艙等 AI 領域的技術能力,而在「軀體」部分,集度會借助吉利汽車的 SEA 車型架構基礎,開發出適合汽車機器人的形態。
目前階段,承載著集度汽車機器人「大腦」的「軀體」就是他們的 SIMUCar(軟件集成模擬樣車)。
根據最新公布的消息,集度已于今年 2 月底將其 SIMUCar 升級到了 2.0 版本。這次的升級意味著在 SIMUCar 2.0 上,集度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軟件與其自研的電子電氣架構和整車操作系統集成(JET 1.0)完成了融合,也就是軟件部分已經準備好了。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軟硬件融合的開發階段。
更進一步的是,在 SIMUCar 2.0 上,集度第一版的智能座艙軟件系統已經開發完成,集度此前已官宣要搭載高通驍龍 8295 高端座艙芯片,這套軟件之后就將在 8295 芯片上開測。
今年 4 月 18 日,集度將舉辦 ROBO Day,發布其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在這款備受期待的新物種亮相前,我們來復盤一下集度過去一年都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實現敏捷開發以及對于其首款車型我們應該期待什么。
01關于集度,我們應該關注的進展
1.1 供應商選擇
集度汽車 2021 年 3 月正式成立,到這個月剛好滿周歲。從 2021 年 6 月 10 日集度首款產品的油泥模型亮相開始,集度此后便密集與全球諸多傳統、及新興供應鏈企業達成合作。傳統供應鏈企業包括博世、大陸、采埃孚等核心廠商;新興汽車供應鏈企業包括了英偉達、高通、禾賽科技等等。下面具體來看看集度要如何與這些供應鏈伙伴形成協同:先來看集度針對傳統供應鏈的選擇。2021 年 8 月 6 日,集度和大陸集團牽手,將會在智能電動車、智能網聯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展開合作,推動集度首款「汽車機器人」的落地。2021 年 10 月,博世中國區總裁陳玉東到訪集度上海辦公室,與集度 CEO 夏一平會面,探討了智能化、科技化等話題。
當時有分析認為,集度想提前預定博世 2023 年的車規級芯片產能,比如 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芯片這樣的汽車核心零件。
2022 年 2 月,集度又將采埃孚納入朋友圈,雙方將在汽車核心的底盤零部件及控制系統、電驅系統、被動安全系統等多方向開展密切合作,并聯合開發汽車機器人智能底盤技術。
這里的智能底盤,包括了線控底盤和底盤域控制器。
線控底盤包含了線控轉向、線控驅動、線控剎車、線控懸架,其中的線控轉向技術隨著智能汽車的浪潮越來越受到行業關注,因為它和智能駕駛能夠很好的結合。
但線控轉向的核心電控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供應商手中,在量產層面,國外已經放開了相關限制,允許線控轉向量產。
在這一方面,集度其實也有所準備。在線控轉向的量產標準層面,有相關報道提及集度已在牽頭很多車企與相關主管部門一起做探索和推動。
集度相關技術的負責人曾經表示,「(線控轉向)何時商業化取決于法規,但是技術這塊已經基本上 Ready」。
而在新興供應商層面,集度的選擇將主要是為其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開發服務。毫無疑問,百度會是集度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的緊密合作伙伴,但是僅有百度的軟件算法并不足夠,還需要強大的硬件來做支撐。
2021 年 8 月,集度選擇禾賽科技作為其智能駕駛感知方案的合作伙伴,具體來說就是會在其首款「汽車機器人」上采用禾賽的激光雷達傳感器。這款傳感器應該會是基于禾賽此前發布的混合固態激光雷達 AT128,這款激光雷達是同時滿足遠距(10% 分辨率下探測距離 200 米)和超高點頻(153 萬每秒,單回波)的車規級前裝量產激光雷達。除了集度,理想、高合、路特斯等廠家也會采用禾賽的激光雷達產品。
激光雷達之外,集度還在今年的 CES 宣布采用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 Orin,具體用幾塊現在未透露,但從 Apollo 官網看到相關技術介紹,最先進的三鮮 ACU 的配置是 2 塊 Orin 起步。而在智能座艙層面,為了給到用戶流暢的車機操作體驗,集度將采用了高通第四代驍龍數字座艙平臺 8295,該平臺的性能要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 8155 座艙芯片強出一截。用戶完全可以期待一下 2023 年集度量產版本的座艙系統到底會有怎樣的絲滑體驗。
從單個零部件來看,集度所選擇的每一家供應商都是高規格的,最后將這些零部件組合起來,到底能打造出一款怎樣的「汽車機器人」,這就要看集度的產品工程化以及量產能力。
那么,在產品層面,集度目前做到了哪一步?
1.2 產品進展
2021 年的 9 月,集度在還沒有機械平臺的時候,開發出了SIMUCar,這輛 SIMUCar 是基于吉利 SEA 架構打造。
有了 SIMUCar,集度就可以立馬開始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深度開發。到了今年 1 月份,集度在這輛 SIMUCar 上融通了高速、城市雙域智能駕駛,提前驗證了量產 L4 級自動駕駛能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一條全長 25 公里的測試路線上,集度 SIMUCar 完整測試了紅綠燈識別、直行、右轉、有保護左轉、通過丁字路口以及上下匝道等自動駕駛場景,包括了城市道路和高速道路。這也就意味著集度的首款「汽車機器人」初步具備了自由移動能力。今年 2 月底,一代 SIMUCar 完成使命,SIMUCar 2.0 誕生,在 SIMUCar 2.0 上,集度的相關軟件能力實現了融通,接下來就要進行軟硬件融合開發。這個階段,整個「汽車機器人」的電子電氣架構搭建完畢,包括域控制器和相關的傳感器會達到量產的狀態,一些基礎的智能輔助駕駛能力包括 ADAS 功能、自動泊車、智能交互、點到點自動駕駛閉環都會逐漸達到量產狀態。那么,接下來還會不會有 SIMUCar 3.0?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 SIMUCar 2.0 之后,集度的「汽車機器人」將進入到量產驗證階段,會進行軟件系統與整車正式聯調,并針對更廣泛的場景進行專項能力的提升與打磨,推動系統自我學習/進化。所以在 SIMUCar 2.0 階段,「汽車機器人」的真正「軀體」將登場,也就是集度將在 4 月 18 日揭曉的那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對于這款概念車,集度已經透露了其外觀造型的一些設計元素,操刀這款車設計的是此前主導過凱迪拉克 CT6 的設計師。通過集度發布的首款車的渲染視頻以及一些曝光的設計圖片,汽車之心發現了一些細節:
1)這款車激光雷達安裝在了前車燈附近的位置,是可以升降的,這兩顆激光雷達用來補盲的。另外采用了蝴蝶門的設計,不知是否為全系標配。
2)擋風玻璃中間有一處亮光,猜測是車內智能助手,類似于蔚來 NOMI,或者是語音交互的光效顯示。
3)下圖可能是前車燈位置的縮影,也可能是尾部造型,因為這個位置有一個開口,可能是充電口,也可能是激光雷達安裝口。
4)設計圖中有 ROBO 01 和 ROBO Sound 的字樣,猜測集度首款車的定名可能是 ROBO 01。另外,猜測集度可能要自研音響系統,就像華為要自研 Huawei Sound 一樣。
從車輛整個設計來看,非常前衛夸張,有各種鋒利的折角,與「汽車機器人」的定位相配,而且用了很多類似于碳纖維材料以及超纖絨的裝飾。為了迎接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的到來,集度已經準備好了一整套與之相符的品牌視覺體系,包括其最能彰顯品牌調性的車標。
此外,汽車之心還獲悉,集度首款量產車型的概念車 4 月 18 日發布后會在北京車展展出,有傳言說其量產車型會在今年 11 月的廣州車展上亮相,計劃于 2023 年上市。我們猜測,集度首款汽車機器人或許是首款應用百度最領先的方案 Apollo ANP 3.0 的產品,具備高速、城市道路導航輔助駕駛以及自動泊車能力,而且交付之日起相關功能就能使用,不再是需要漫長等待的「期貨」。
我們關于「汽車機器人」的想象當然遠遠不止這些,集度正在為我們探索一個新物種。到 2023 年,當小米造車、蘋果造車等備受矚目的跨界造車項目落地時,集度的「汽車機器人」能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