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機器人發展的制約
1未來發展方向在7月下旬舉辦的第19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期間,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專家共同探討了一個嚴肅的話題——發展30年后,機器人究竟有那些變化?
業內普遍認同的是,如今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兩類,后者則又可以分為商用和家用兩個細分類別。專業商用機器人主要用于國防、醫療、搜救等多個領域,而家用機器人則以掃地機等單功能產品形態與智能硬件的概念相融合。
但是對于如掃地機這類單功能產品是否可以算作機器人,專家們仍有爭論。掃地機器人只是一個具有自主能力的家電產品,而消費者對家用機器人的期待是“多才多藝”。“以掃地機器人為例,60%以上的消費者使用后覺得失望”。
2制約因素,目前制約家用機器人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技術、情感和價格。由于技術,尤其是交互技術非常不成熟,導致功能的不完整,無法達到應用的需求,而人們對于機器人的情感陪伴還有距離,可能心存恐懼,需要時間來接受。當然,針對真正有使用功能的機器人,其價格的昂貴也是導致市場沒有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僅以掃地機器人為例,其售價已在1000元以上,更為智能的則在4000元左右。至于接近人體形態的機器人更是動輒數十或幾百萬美元。有業內人士稱,高售價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機器人大多采用了大量的“關節”,而這些機械部分的成本價格下降非常緩慢。
為了降低最終價格,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認為,可以通過采用更多的電子器件取代復雜的機械裝置,從而使其享受到摩爾定律,每過一定時間成本減半的好處。
但是在這之前這一想法從實驗室變成實際生產前,多功能,或者說擬人形態的機器人想進入家庭,并不會那么容易。
家用機器人發展現狀
1國外硬件2014年被稱為智能家居發展元年,大量新技術的出現促進了行業內應用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家用機器人的普及。
《智能家居》雜志編輯李旭介紹,他熟悉的企業和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中的會員都在關注家用機器人的發展。“現在家用機器人的硬件多是從法國引進,可以用語音跟機器人進行互動。例如那臺家用機器人叫小明,你問它,小明現在幾點?它就會告訴你相應的答案。除本身運作以外,它還能控制家里的燈光、窗門、電視機等。”
2國內系統,現在的家用機器人大概分兩種。第一種機器人只有單一功能,它更像一般機器而不像機器人,例如說掃地機器人。而另一種則是有人形態的,例如法國制造的機器人NAO或日本制造的機器人Pepper,他們的人機交流程度高,成本大概為十幾萬人民幣一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少機器人從國外引進,系統并不完全適應國內使用,因此不少機器人企業專注于機器人系統的研究。家用機器人的系統也被稱為‘人工大腦’,它是機器人與人交互的核心,也是機器人能進行邏輯分析、有自學能力的驅動。
家用機器人的未來
1“管家”角色在智能家居的智能程度仍需改進的現狀下,家用機器人的定位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智能家居行業出現里面冷、外面熱的一個狀況,到底是為什么呢?所有的智能家居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全部都是功能性的半成品,消費者真正會認賬的是體驗式消費。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通過家用機器人作為媒介,把功能性和體驗性結合起來。”
家用機器人以后的目標是進入尋常百姓家,就不能只在業內自娛自樂,而是要讓家用機器人進入到社會化的平臺上,把智能家居、家用機器人放在生活里面。可以通過市場宣傳、演示活動,也通過人們直接與家用機器人的交互嘗試,讓家用機器人逐漸被認識,并走進人們的生活。
2市場前景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家用機器人市場2016年將達150億美元。隨著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智能家電、人際交互以及醫療設備和信息產業中的普及,家用機器人有望成為繼電腦和手機之后,大批量進入家庭的消費類電子產品。
據預測,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創造的產值為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而中國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如今,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擁有智能設備,譬如手機、機頂盒等智能控制設備,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渴望體驗家庭服務機器人產品。



